聯系我們
重慶鑫鼎建筑工程機械租賃有限公司
聯 系 人:李先生
座 機:023-68659656
傳 真:+86-023-68659656
移動電話 :13101367999 18623182305
電子郵件:cqservice@mainone.cn
郵政編碼:400050
其 它:18623182305
地 址:重慶九龍坡區陳庹路36號
公司新聞
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面臨的創新之路
盡管尚未有權威統計數字出爐,但據預測,2010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全部收入將可能達到4000億元。按照行業人士的預測,到2015年我國工程機械的銷售收入有望達到9000億元。
5年內,再增加5000億元市場。這既是中國經濟騰飛產生的效應,也與一大批實力型國有、民營企業崛起相關。以營業額計算,中國已有兩大企業擠入了2009年世界工程機械公司前十位。
但市場爆發的背后,各方也都看到,一系列困難仍然限制著企業的發展速度及空間,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創新。
創新該如何做?
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,2009年,徐工集團、中聯重科[14.93 -3.62%](000157.SZ)兩家企業闖進了全球營業額最大的機械企業十強。但是,中國企業與前幾位的銷售額差距依然不小。
第一至第三分別是來自美國的卡特彼勒、小松(日本)、日立建機(日本),銷售額為181億美元、137億美元和60億美元。徐工集團、中聯重科分列第九、第十,收入分別為35億美元和30億美元。
另一方面,中國2009年工程機械的總銷售額為3100億元。也就是說,卡特彼勒一家的全球銷售額,就占了中國當年銷售額的39%。
“中國業內要產生世界級的大型企業,有機會,但依然面臨不少考驗。比如說,企業的管理模式和技術都需要創新。”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向《第一財經日報》記者表示。
想要在研發上取得最好的效果,就要參與大型研究項目,站在更高的視野上看市場,從而掌握世界最先進的技術。比如,近10年來,公司已完成的70項研究中,有22項為中國政府的研發項目。
這家公司的創新理念在于:不僅要推出新品,而且要注重對產品線主要部件的標準做研發,盡量降低產品的復雜性優化產品制造與組裝流程的效率。
三一重工[25.36 -2.27%](600031.SH)總裁向文波則強調,三一重工倡導的方式,是把創新當做“工程”來看待。“靠幾個項目、幾個獨立的技術無法支撐企業長期發展。公司組建了一個‘工程機械技術創新平臺’,這種創新組織的管理行為,是企業從戰略層面,系統地謀劃技術創新。”
他說,三一重工每年會將至少5%的銷售收入用于研發,對創新平臺的建設主要采取引入和培養相結合的方式,總計有1800位博士、50位資深專家作為公司創新隊伍的領軍者。
新品該怎樣開發?
除了戰略、思路上有創新,新品具體開發又該怎么做呢?
首先,核心零部件、核心技術一直掌握在海外個別企業手里,始終是各企業老總們無法忽視的問題之一。
目前,中國機械行業的大部分液壓件、傳動系統等,都需從國外進口。在國內企業產能迅速擴張的同時,海外零部件企業經常會拖延供貨周期、供應量不足。
記者從一家做液壓件的國外企業相關負責人那了解到,有部分產品的交貨周期甚至可以達到18個月之久。
對于中聯重科來說,如果期待在關鍵技術上掌握話語權、不被掣肘,必須要在標準的制定上,占領高地。
廣西柳工[39.62 -2.92%]集團有限公司、柳工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曉華也對記者指出,目前中國企業與海外企業的差距,主要是在國際技術標準上的差距。“我們希望通過收購、引進和產品的自主研發來彌補(標準差距),其中自主研發要占到60%以上。工程機械很多軟件是從日本采購的,我們也到日本公司參觀過,職業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。”
在王曉華看來,工程機械廠家數量已較多,也走向國際市場了,但并不代表強盛。“(公司的)具體工作是,圍繞基礎件的攻關做大力研發;通過產學研,提高知識產權的含金量;此外,也準備在鑄件、毛坯件上增加研發能力及技術。”